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多个去年三季度库存过高的行业,自四季度开始去库存化。一些行业去库存化进程较快,其中汽车等行业最引人注目,上海汽车(600104,股吧)等股票亦随之大幅反弹。市场对去库存化的情绪已从去年四季度的恐慌变成如今的中性甚至偏向乐观。
快速去库存化令市场缓了一口气,但仍无法彻底放松。企业盈利要重回牛市,在完成去库存化后,还得“去过剩产能化”,而这一过程较去库存化要漫长得多。
从企业的角度看,过去几年受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影响,我国很多行业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产能扩张冲动强烈,流动性泛滥又提供了资金支持,导致产能迅速增长,很多行业产能已经过剩,短期内生产的过多产品造成积压。宏观经济面看,受欧美经济危机和一段时期银根收紧政策的影响,社会总需求下降,过去几年高速扩张产能的行业供需失衡矛盾骤然凸显,库存日益见涨,一些企业甚至不堪重负。
总体上看,除了过去扩张并不太快的行业外,目前还有很多行业都处于去库存化过程中,只是基于各行业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去库存化处于不同的阶段。相对而言,产业链最下游的行业,如汽车业去库存化进程较快,而最上游的资源行业,去库存化步子比较慢。
从2008年报看,去年第四季度去库存化进展超出很多投资者先前的预期,消弭了市场的极度悲观情绪。但是企业熬过了去库存化的冬天,并不意味着春天就款款走来。
去库存化完成,并不等于过剩产能也得以消化,而消化过剩产能对企业的盈利增长更具意义。以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第三季度,钢材库存达1190万吨,比一季度增加823.7万吨;四季度钢铁企业纷纷减产或停产,库存下降到916万吨。今年以来已有报道称,钢材库存已降至较低水平,价格出现反弹。然而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2008年我国粗钢实际产量为5亿吨,过剩产能约1.6亿吨。显然,要消化这么大规模的过剩产能,比消化库存困难得多。何况在行业并未明显复苏的情况下,企业快速补给的库存还可能面临再次去库存化。
去库存化成果还得依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去库存化进度较快的原因,是国家一系列刺激政策刺激了需求,令很多行业需求的下降趋势缓解,一些行业的需求还有所回升。不过,从外部经济看,欧美经济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国家的这些刺激政策能否在今后完全抵消外贸的损失,现在还不能妄下断语,需要新政策刺激的可能也不应排除。
长期看,企业无力持续维持低产能利用率,国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成本也会不断上涨。这需政府进一步用改革的思路,化解城市化与土地矛盾、政府与民间收入分配矛盾等制约目前经济发展的重大矛盾,令我国经济摆脱目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过度消化资源破坏环境的模式。企业则只有顺应经济转型,找到新的增长路径,才有可能巩固去库存化成果,快速消化过剩产能,迎来盈利的真正反转,步入下一轮牛市。
?